輸銀:泰國經濟結構以服務業與工業為主
新聞來源:經濟日報 2017-06-13/文 蔡穎青
企業前往泰國投資時,在經濟方面,輸出入銀行在編撰的「新南向政策國家國情及金融分析報告一」中,提供了詳細的剖析,企業主、主管、財務人員都可以做重要參考依據。
輸出入銀行分析,泰國境內土地肥沃,湄南河水利灌溉下,稻米,漁產收獲豐碩,為全球稻米輸出的第一大國,另擁有廣大森林與橡膠等天然資源。泰國經濟結構以服務業與工業為主,2015年分別占GDP比重約51.9%與37.7%,另農業為10.4%。
總體經濟
由於2013年泰國政治動盪衝擊第4季的消費者支出及旅遊業,該年度實質GDP成長率為2.7%。2014年因嚴重政爭紛擾影響消費者及投資者信心,前九個月累計實質GDP成長率僅0.2%,且第3季出口收入大幅衰退4%,加上泰國兩大主要創匯產業汽車製造業及觀光旅遊業持續衰退,故2014年經濟成長率僅0.8%。由於泰國政府自2015下半年實施刺激經濟政策方案,加以旅遊業蓬勃發展,2015年經濟成長率回升至2.82%。
展望未來,泰國出口及內需疲弱將抵銷旅遊業帶來的正面效應;進口下滑、民間投資及消費疲軟,以及全球貿易成長衰退,可能影響其經濟發展,惟在政府實施刺激經濟政策方案支撐下,IMF 預測2016年及2017年泰國經濟成長率約為3%左右。
通貨膨脹
由於2013年泰國實行每日最低工資300泰銖政策,以及2014年境內柬埔寨勞工大量外移,導致當地勞動市場緊縮,推升薪資增長與通膨壓力;惟因國際油價及大宗商品價格低迷,減緩輸入型通膨壓力,加上軍政府限制多項家用消費商品價格以控制通膨,2013年及2014年CPI年增率分別為2.2%及1.9%。由於泰國2015年第1至4季CPI年增率均呈現負成長,反映國際大宗商品與原油價格下跌及國內需求疲軟之影響,導致2015年CPI年增率下滑至-0.9%。展望未來,隨著油價逐步回升及經濟動能增加,IMF預測,2016年CPI年增率將因基期效應而溫和回升至0.3%,2017年續升至1.6%。
財政情況
泰國2013-2014年財政赤字占GDP比率分別為1.8%及2.3%,2015年隨著經濟復甦成長,稅收收入增加,2015年財政赤字占GDP比率降至1.7%。展望未來,由於政府擴大預算以推行經濟改革政策,IMF 預期2016年及2017年財政赤字占GDP比率將增加至2.4%。
對外貿易及國際收支
泰國2013年因外部需求持續疲弱,商品貿易順差僅67億美元,加上所得帳逆差擴大為260億美元,導致經常帳赤字占GDP的比率為1.2%。2014年因政治紛爭影響旅遊業發展,服務帳盈餘減少,所得帳亦因泰國外資企業匯回獲利及股利而持續逆差,所幸出口導向製造商資本財需求減弱導致進口成長減緩,貿易順差擴大至246億美元,經常帳收支因此由絀轉盈,占GDP的比率為3.8%。
由於泰國2015年進口減幅大於出口,經常帳盈餘占GDP的比率續升至8.0%。展望未來,國際油價低迷雖有助於降低進口成本,使泰國貿易帳持續順差,惟許多基礎建設計畫之推行將增加進口量,出口導向製造商資本財需求增加亦可能導致進口增幅大於出口,進而削弱貿易帳盈餘;又服務帳可能因旅遊業成長放緩而微幅萎縮,加以海外僑匯挹注長期逆差的所得帳。IMF預測,2016及2017年經常帳盈餘占GDP的比率分別為7.8%及5.9%。
匯率
由於預期美國量化寬鬆(QE)政策將逐步退場,引發新興國家短期資金外流,2013年底泰銖兌美元匯率貶值至32.8:1。2014年5月軍政府接管泰國後,由於政治穩定性及經濟情況改善的預期增加,泰銖兌美元曾一度升值;然受到美國QE退場及預期美國升息影響,引發資本自新興市場流出,加上泰國央行促貶以維持出口競爭力,2014年底泰銖兌美元匯率續貶至33:1。從政策立場以觀,泰國政府及央行傾向較弱勢之泰銖,以提升出口表現,故2015年底泰銖兌美元匯率續貶至36.1:1。2016年10月底泰銖兌美元匯率35.0:1。
外債情況及外匯存底
泰國外匯存底一向保持高於總外債的水準,依IMF 2016年Country Report數據顯示,2015年底外匯存底1,682億美元,外債金額為1,295億美元,整體外債占GDP比率為32.7%,債負比率為6.1%,外匯存底支付進口能力達11.7個月,整體債務償付能力尚可。